刚开始打牌的时候,我跟了一个教练学习德扑,陆陆续续的之后两年,我分别从不同的教练学习了现金桌中筹马、大筹马、深筹马打法,单桌即时比赛,Double or Nothing(中文译名是翻倍或者没有,英文缩写为don,是一种比赛形式,报名人数淘汰到剩下一半时比赛结束,剩下一半人平分奖金,比如10人的比赛,剩下5人时即比赛结束。),fifty50(和Double or Nothing类似,报名人数淘汰到剩下一半时比赛结束,但剩下的一半人是根据剩余筹马量,按比例分奖金),单挑比赛以及现金桌单挑。
用一句话总结的话,A教练的教学风格是——不要想太多。他不希望我在刚学牌的时候就接触太多东西,以免在打牌过程中过度思考。等到他发现我的打法特点后,再根据我的打法讲述细节。我相比他的其他学生,在刚开始学牌的时候表现得谨慎小心,所以他会告诉我在一些特定地方要打得激进一些,不要弃牌太多。
以前面说过的Doubleor Nothing为例子,当十人桌还剩六个人时,也就是再淘汰一个人比赛就结束的时候,我在小盲位置面对一个大盲玩家,双方都是7、8个大盲的时候,我经常为了混进钱圈而弃掉很多牌。而教练就告诉我在这个时候,大盲位置的玩家跟注的压力比我全推更多,要我再遇到这种情况,基本上可以用手上佺部牌全压,直到在这个级别感觉到类似的情况玩家跟注变多了,再做调整。
B教练教我打现金桌大筹马则稍显不同,他会一开始就告诉我所有他知道的打法细节,并一个一个分析理由。之后他就会要求我在打法中融入这些细节,找出自己每一条街的下住理由。
举个例子,有一手牌我拿着44在后位加注到3个大盲,对手在大盲位置跟注,其他人都弃牌。翻牌是A,9
和4
,我击中暗三条,对手过牌我们下住2/3底池,对手跟注,转牌是一张A
,我们成了葫芦,对手继续过牌我们继续下住3/4底池,对手继续跟注,河牌是一张3
,对手继续过牌而我们下住4/5的底池,对手选择全压手上大约100个大盲的筹马,接近底池的2倍。如果教练没教我分析对手范围之前,我拿到葫芦①定是毫不犹豫的跟注全压。然而教练告诉我们这里是应该弃牌的。
刚开始我以为我听错了,为什么葫芦这里要弃牌。这时候教练告诉了我这手牌的弃牌理由。因为在低级别的对手几乎没用河牌全压诈唬的能力,当他们这样全压的时候通常都是价值全压,但是因为我们连续下住三条街很像是有一张Ace(实际我们的牌更强一些),对手还敢全压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非常强的底牌,通常是99,A9或者A3,而这些牌我们都落后,因此在河牌应该弃牌。
如果也来一句话总结B教练的教学风格,那他告诉我们的是——关注细节。我在他教学前常常会犯的就是在这种强牌上,输了就当作运气不好而没有认真在打牌过程以及复盘后分析对手有可能的底牌。
如果你认真看完这篇文章,会发现这两位教练的教学风格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牌手做过调整。在刚开始打牌的时候,A教练会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让我先学习不断重复一个固定的东西,再从中找出不同的角度去调整自己,不要在这个时候冒出太多想法;而当我在打牌方面手数积累充足后,B教练则更为深入一些,要求我打牌要时刻保持清醒冷静,德州初学者需要不断琢磨细微之处去维持自己的打牌优势。